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51篇
  144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71.
为指导消费者选购整体营养价值高的鲜牛奶,以及优化鲜牛奶供给结构,本文借鉴瑞典锁孔(Keyhole)标识、较健康选择标志、指引星标签、选择标识、NuVal评分标签的营养素度量法以及评价鲜牛奶的营养成分、信息显示形式等国外实践经验,构建富含营养素食物(NRF)9.3模型,对《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收录的鲜牛奶(全...  相似文献   
72.
采用带有干湿网格技术的POM08模型,对汕头港海域的二维垂向平均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耦合二维物质输运方程,采用分担率法计算了该海域6个人海污染源的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减排方案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在对汕头港6个污染源的氮、磷营养盐的总量控制中,应重点关注榕江、外沙河、梅溪和新津河各污染物的入海通量;整个汕头港海域氮污染较严重,现有监测质量已不满足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需采取严格的削减措施;整个汕头港海域磷污染相对较轻,采取一定的减排措施可以达到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对于无机氮,榕江至少要减排95%,外沙河减排65%,其余污染源减排90%或适当降低减排率,才能使整个汕头港海域无机氮浓度基本满足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对于活性磷酸盐,榕江至少要减排5%,梅溪、外沙河减排25%,其余污染源减排5%,才能使整个汕头港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基本满足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73.
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军亮  张富仓 《土壤学报》2010,47(3):415-42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土壤在不同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性,并基于Brooks-Corey模型,结合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方程,推导分析了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时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湿润锋以及入渗时间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利用入渗试验资料检验了这些变量关系。同时,验证了Philip入渗公式在负水头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理论关系可以很好地描述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性。  相似文献   
74.
采用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结合模拟淹水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与四种化学强化剂(石灰石L,石膏G,沸石Z,腐殖质H)联用对土壤磷的吸持特性及土壤磷素向水体迁移释放的影响。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PAM和四种化学强化剂(添加量为5%)联用均能提高土壤固磷能力,磷平均解吸量和解吸率均小于对照(CK),其中以PAM+石灰石(P0.2+L)吸附能力最强,PAM+腐殖质(P0.2+H)次之;磷吸附动力学过程除PAM+石膏(P0.2+G)和P0.2+H符合抛物面扩散方程外,其余处理均符合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淹水试验结果表明:单施PAM时,0.1%PAM(P0.1)、0.2%PAM(P0.2)及0.4%PAM(P0.4)均可降低生物有效磷(BAP)的释放强度。当不同强化剂与PAM复合后,除P0.2+H外,其余均能有效抑制生物有效磷的释放,降低释放强度,其中以P0.2+L效果最好,上覆水体平均浓度和平均释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267 mgL-1和1.852 mgm-2d-1。干湿交替后,单施PAM抑制生物有效磷释放的效果明显降低,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PAM与化学强化剂复合后,除P0.2+H外,其余处理均能持续抑制生物有效磷向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75.
采用矩形有机玻璃土箱,研究了4种交替模式(咸淡、淡咸、咸淡咸、淡咸淡)下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模式对湿润锋的推进速率在灌水初期0~30min影响较大,淡水较咸水在水平方向推进更快,而咸水较淡水更有利于垂直入渗;对水分、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6cm深度层,咸淡咸的交替模式在该范围内含水率值最大,咸淡次之,第1单项滴灌水的水质对大孔隙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咸淡及淡咸淡的交替模式在该范围内电导率值较大且淡咸淡的交替模式出现了一个突变的电导率值;最后灌淡水能够有效淋洗咸水聚集在表层的盐分。  相似文献   
76.
河南地区夏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场2013-2014年夏玉米实测数据,利用土壤水环境分析软件IrriMax的根区分析功能,对夏玉米的计划湿润层深进行修正;通过作物系数修正模型对夏玉米的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并利用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对2014年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进行模拟,最后进行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的作物系数为0.80,2014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7.
无压地下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压力(-3、0、3cm)和灌水器孔径(4、6、8mm)对无压灌溉下累积入渗量、湿润峰动态变化以及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水压力和灌水器孔径下累积入渗量、土壤湿润体水平向和垂直向最大湿润距离均随入渗时间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大,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沿湿润球体半径方向以二次抛物线形式逐渐减小。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大,相同时段内的土壤入渗量增大,湿润锋的迁移速度也随之变快;在供水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大孔径灌水器在相同时段内的土壤入渗量、水平向和垂直向最大湿润距离均比小孔径灌水器情况下的数值要大。在中大灌水器孔径条件下,土壤含水率随供水压力增大而增大,而小孔径情况下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8.
以某汽车麦弗逊式前悬架作为优化对象,针对悬架运动特性主要需要考虑的车轮定位参数变化情况,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的多个模块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及优化处理.对比优化前后曲线能发现,各个车轮定位参数已满足设计要求,使其运动特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该优化方法对同类型悬架有着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9.
不同覆盖模式下砂壤土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的蓄水控盐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水盐迁移特征。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会降低土壤湿润锋推进速率和水分入渗速率,具有一定的阻渗作用;湿润锋推进距离与时间符合幂函数F=a·t~b,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符合Kostiakov入渗公式,湿润锋推进距离与累积入渗量符合线性关系I=K·Z_f+c。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SMJSSJM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也可减弱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主要在0—20cm范围内迁移,CK在0—35cm范围内。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抑制水分蒸发和减弱盐分表聚效果,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西北旱区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沙漠干旱区降雨对砂层非饱和带水分的贡献,该文对风积砂层水分入渗过程中的水分存在形式和运移机理进行了理论和力学分析。通过以触点水为主要储水单元的立方布局颗粒模型推导出水分入渗过程中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验证。物理和力学分析表明,砂颗粒表面很难形成较厚的薄膜水,砂层非饱和带水分大部分以触点水的形式存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分入渗的湿润深度与入渗水量和触点水湿润角有关。模型验证表明,水分入渗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在风积砂层入渗深度计算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触点水湿润角与砂颗粒粒径的函数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设定触点水湿润角为π/4时,比例常数为11.5。该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